一名数学老师可以让点评“关照”到多少可能?
刘东升
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教师,南通市学科带头人,中考命题专家。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研究、学生“数学写作”研究、命题研究、李庾南数学教学思想研究。近十年来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反思写作4000余篇,其中在相关刊物上发表200多篇。著有《初中数学是这样学好的》等。
熟悉中小学课堂的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受:小学生课堂氛围要好于中学,具体表现在积极举手发言,参与课堂交流与对话;初中阶段,又是七年级好于八年级。到了九年级,课堂上积极参与发言、交流与质疑的就比较少了。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有关。另一方面,与长久以来我们教学里有一种“害怕”有关。
美国教师雷夫·艾斯奎斯在《第56号教室的奇迹》中记述到:“这年头,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,那就是‘害怕’。老师们害怕:怕丢脸、怕不受爱戴、怕说话没人听、怕场面失控。学生们更害怕:怕挨骂、怕被羞辱、怕在同学面前出丑、怕成绩不好、怕面对父母的盛怒。”
我以为,打破这种“害怕”的局面,首先在于作为一个“点评者”的教师,要有一种欣赏、维护与宽容的情怀。并向学生传递一种认知:教室是一个可以出错的地方,重要的是我们对于错误的态度。认真倾听、理解学生的表达和思维,并从中发现合理成分,引导学生欣赏,这本身又是一种对于学生的宽容与维护。
贯穿教学对话中的点评情怀
课堂教学中,师生对话是每堂课都会发生的,会有很多精彩的生成。此时,如何小结并点评学生的表现显得尤为重要。
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“一元一次方程” 应用题新授课上,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下面一题:
整理一批图书,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。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h,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h,完成这项工作。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,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?
三分钟后,生1到黑板上演算:
解:设方程x人先做4h.
解方程,得4x+8(x+2)=40.
解得x=2.
答:应安排2人先做4h.
师:你列出这个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?
生1:我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。
此时全班仅有1/4的学生理解这个方程,于是我继续追问一位不懂的学生。
师:你是哪一步不懂?
生2:方程左边不懂。
师:哪位同学能更清楚地解读出生1所列方程的意义?
生3:我列的是另一种方程!
这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算如下:
解得x=2.
师:大家能看懂生3的方程吗?
学生们都表示理解了,于是我再次追问生2。
生2:我也懂了,1/40为工作效率,这样就理解生1的4x/40了。
随后,我作了如下点评:
第一,精准设元很重要,这里把题中的“先”圈点出来,对于精准设元很有作用。
第二,列方程的过程体现了思考的过程,而简洁的方程(如生1所列方程)是冰冷的美丽,后来生3所列的方程展现了火热的思考。
第三,本题的探究展示了同学们不拘泥于课本解法的限制,有自己独立的思考,这样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批判、质疑和善于优化的习惯是值得表扬的。
面对课堂生成,作为“点评者”的教师要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那样给一些“意外场景”出点评。教者既需要根据临时生成的一些观点、解法、表述等进行准确的理解,进而迅速给予评价;又要基于一种欣赏、维护和宽容的情怀,有鲜明的价值引领。
赏识与引导并行的链接式评价
让学生撰写反思小文章是我近年来的研究方向。实践证明,学生撰写反思小文章不仅完善了学习过程,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节;而且这也是对话的另一种形式,增加了与教师间的沟通。我在学生的数学写作中展开了“链接式评价”,学生们对这些点评意见总是非常看重,会反复阅读;对发布在博客上的在线点评总会跟帖或转载。
七年级的刘张睿同学曾就“有理数”单元测试卷上的一道错题若a<b<0,则1/a___1/b,写过一篇《“不恰当举例”出错一例》。他在文末提到:我刚开始举例就举错了,没有符合题意。就这一个小错误,让我栽了一个大跟头。这道题让我知道:解题时最好要一次性做对,但也要重视检查。有时不能只靠第一感觉,也不能只靠一次的举例。
根据这篇习作,我随后链接式点评道:
这篇习作虽然短小,但是值得说说的话题却不少。
第一:七年级学生应该知道“两个负数,绝对值大的反而小”。就这道考题来说,小睿同学初始错误的本质就出在对两个负数大小的误解,这是后续错误的根源。
第二:学会举例重在举出恰当例子。进入初中数学学习,很多概念的理解、性质的概括、问题的求解,都需要学会举例,能否举出恰当的例子,往往是问题快速突破的关键。
第三:学会校对,提倡从不同角度验证。如小睿同学所说“解题最好一次性做对”,但是对于限时独立完成的考试来说,也要重视必要的检查。检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,而不是在原有思路上“再算一遍”。因为人们往往存在思维定势的习惯。
那么,什么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呢?我们认为,平时在问题求出答案后加强回顾反思,反思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,就是训练自己从不同角度检查的能力。小睿同学在文中最后那句“也不能只靠一次的举例”,表达的也是这个“多样验证”的意思。
教师作为“点评者”要有一以贯之的点评情怀,并不是混淆是非,颠倒黑白。恰恰相反,作为“点评者”,需要有鲜明的价值导向,以便引领学生明了对错、守住底线并“取法乎上”。
一份试卷点评可以关照到多少细节
坦率地说,在应试教育取向下,当前数学考试的频率还是很高的,为发挥阶段测试的价值,加强有针对性的试卷点评,尝试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
下面,是对“生6”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的发展性评价。
总体印象:
如果抛开所谓的分数,客观地说,生6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所反映出来的数学素养是很高的!在我看来,生6的数学素养应该在优秀级水平,主要基于他的以下表现:
第一:精准的分类思想、适时而恰当的取舍意识;
第二: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较好运用;
第三:必备的运算能力、解方程等“双基”完全过关;
第四:良好的数学直观、数感或题感;
第五:调控恰当的应试策略。
总体印象之后便是归类点评。例如在“数形结合思想的较好应用”的归类点评中,我选取了4道题目:这4道题都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,生6全部做出,唯一的错误算笔误(漏写负号),体现了生6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掌握。应该说,这4道题的过关预示着初中阶段函数领域无忧矣!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!
在“必备的‘双基’完全过关”归类点评中,我针对1道题进行了点评说明:
已知一次函数y=kx+b的图像经过点A(-1,3)和点B(2,-3).
(1)求这个一次函数表达式;
(2)求直线AB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。
生6用待定系数法处理了第(1)问,又分析出直线AB与x轴的交点(0,-1),从而获解,这道题求解的过程显示了生6众多“双基”(如方程组、运算、待定系数法,超越图像之上抽象出三角形面积等)完全过关。
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,数学的一大特征即是一步一步向上走。可以说,生6目前基础完全过关后,应该继续向上走了,冲刺高分完全有望!
这份“期中试卷发展性评价”之后,学生家长给我发来一条短信:
刘老师:
看了您给孩子试卷的“发展性评价”,好感动!您在他心中很神圣,这是一份富有激励和肯定的评价,又是一份找准问题症结的评价,我们全家都复印出来一起学习!真的很感动、感激,敬佩之情无法言表……谢谢刘老师!
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曾说,“世界上最仁慈的职业有两种:医生和教师。基础教育中的教师的仁慈,就在于他要帮助每一名学生打好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”。
我认为,教师在教学生面对学生的课堂生成、个性化解法、反思小文章、阶段性考试,首先需要的就是这种仁慈心,进一步作出发展性评价时,需要一种唤醒、激励与扶持的情怀!由学生的经验“生长开去,为学生打开一扇“数学欣赏”之窗的可能。
【本文综合整理自《中学数学初中版》《点评者的情怀——例谈数学教师的点评艺术》以及《中国数学教育》《基于“对话教学”的发展性评价》,已获作者授权。欢迎朋友圈分享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】
责任编辑丨张丹丹
—End—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一键订阅】